这里便是昭阳区红路馨居。
同时,二级教学学院构建党员干部及教师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形成规范化、全时段、全方位、全员化的帮扶体系为及时疏导毕业生求职焦虑等心理问题,还联合心理健康中心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等服务工作,加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温情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毕业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
确保贫困家庭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好业,对于决胜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将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联合有关单位开发公益岗位、开展托底安置,确保每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针对学生不同问题,制定个性化指导和帮扶举措,实现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责任清、对策清,为精准施策、帮扶打好基础。同时,二级教学学院构建党员干部及教师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形成规范化、全时段、全方位、全员化的帮扶体系。
截至目前,昭通学院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有1280人充分就业,就业率达95.95%。此外,为确保百分之百就业,学校继续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持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确保离校不离线、服务不间断。我们也是首家进入整村封闭的媒体。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 云/文)。作为昭通日报社时政部唯一的男记者,我主动承担了此项工作,立即前往市疾控中心。突然背后传来一阵脚步声,我回头一看,杨洋追了上来,我连忙对他说:你回去。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进村拍摄。
大年初一收到立即返岗的通知,让我的神经紧绷了起来,一场重大的考验呼啸而来。好,做好防护,你可是除了检验人员第一个进实验室的人啊。
我是去过病毒实验室、隔离病房的人,无所谓了,杨洋还年轻,为了安全我让他在村口等候,我独自进村。中心负责人一再叮嘱工作人员为我做好防护。通过了解,从1月20日开始,工作人员就开始坚守岗位,分班开始检测工作。在重大疫情面前,作为记者,就该奔赴一线,传播战疫最强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最是危难才见初心使命。东坪镇的二台坪子村是昭通首例新冠肺炎确诊地,也是昭通最先实施整村封闭的村庄。他们带着职责、担当、真情,写出一篇篇感人的报道,在第21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一起回顾这些报道背后,记者本人经历了哪些最危险的瞬间?抗击疫情的战斗还在进行,哪里有硝烟,哪里就有记者们的脚步和身影,直到硝烟散尽,他们将投入另一个战场……2020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春节的祥和。来到市疾控中心,该中心负责人关切地对我说:你真的要进实验室?那可是封闭场所,能不能我安排工作人员接受你的采访,就不进去了?我说:我想把这些不分昼夜,辛勤工作的医务人员真实的工作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还是让我进去吧。
1月26日,大年初二,全员到岗,开始安排采访,有各个卡点、各行业、各部门的疫情防控措施,其中最危险的采访是前往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了解全市病毒标本送检情况。追求真实,不怕危险的信念在年轻人身上得到体现,我倍感欣慰,拉着他的手,走到村口,要了只新口罩给他戴上,一同进村,拍摄了封闭状态下二台坪子村民的真实生活状态。
眼前的实验室里,收件、登记、分类、化验……从相机取景器里,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忘记了紧张,开始激动起来,拍下一张张专注工作的画面。整个村庄一片安静,静得可怕,连针落在地下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1月30日,我和年轻记者杨洋到昭通最先发现疫情的巧家采访。由于防护设备不够,这种新的病毒该怎么防,大家都没数,于是当地领导商量是不是请村党支部书记在村口警务室来谈一下,不用进村了。走进实验室大门,随着大门哐的一声紧紧关上,整个世界一片安静。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市新闻记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他们追寻事实、真相,传递消息、力量,与在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一样,记者也是这场战争中的逆行者。值班副总编陈晶,将全报社唯一的一只N95口罩交在了我的手上。为了大家的安宁,他们舍去了合家团聚的春节,奋战在抗疫一线。
推开实验室的门,里面5名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说:没事,我跟着你。
这些资料在全国抗疫中不算什么,但在真实记录了昭通抗击疫情这个重大事件的一些具体做法,丰富了资料,确保了重大事件不遗漏,10年20年后,它的历史价值就会得到体现。为了记录封闭管理下村民的生活状态,几经申请,经过层层检查终于到达现场。
在通往实验室的走廊上登记、消毒、穿隔离服、戴上手套和帽子,我开始紧张起来第一次采访他是2月9日,当时他已经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在威信县人民医院隔离病房里接受治疗。
我跟他还有一个约定,当然这是一个小秘密。回头再翻看《弹一曲追梦人,送给武汉及所有关心他的人》这篇报道,那份无法表达、无可替代的情愫依旧停驻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只愿,他在武汉一切安好。我特别要感谢的人,还有姐姐你。
稿件在报社各个平台推送,许多网友留言给他加油、点赞。采访当天,我写了题为《隔离病房里的阳光男孩》的报道,一个诚实守信、坚强乐观、重情重义的男孩子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像一束灿烂的光,直射着疫情下的阴霾。
同时他也发给我一张截图,原来在一家自媒体的读者留言里,赤裸裸地悬挂着好多条网友对他的责怪和谩骂。(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马 燕/文)。
这是他第一次这样叫我。为了鼓励他,我特意把留言截图给他。
他信守承诺,和原来工作的厂有约定,病好后重回武汉。《与武汉不离不弃的复工之路》这篇报道,为我对他的采访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号。他对着采访镜头对我说道,那一刻我也眼眶湿润。在隔离观察点大厅里,他背着吉他,我们面对面坐下,中间相隔三米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最是危难才见初心使命。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市新闻记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他们追寻事实、真相,传递消息、力量,与在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一样,记者也是这场战争中的逆行者。
已于2月22日出院的他根据医院安排,还得继续在指定的隔离观察点进行两周的观察。我随即跟相关部门汇报,几分钟后,所有负面的留言全被删除。
第三次采访他是3月31日,那时他已经回武汉上班了。我和他之前有约定,等他出院,弹一曲《追梦人》送给武汉及所有关心他的人。